熱軋制鋼鍛的生產工藝流程一般包括以下主要步驟:
原料準備:選擇合適的鋼坯作為原料,鋼坯的質量直接影響最終產品的性能。通常根據產品的要求,選擇不同化學成分和規格的鋼坯。鋼坯在進入生產流程前,需要進行檢驗,確保其無明顯缺陷,如裂紋、氣孔等。同時,要對鋼坯的尺寸進行測量,保證其符合生產工藝的要求。
加熱:將鋼坯加熱到合適的軋制溫度范圍,一般在 1000 - 1200℃左右。加熱的目的是使鋼坯處于熱塑性狀態,降低其變形抗力,便于后續的軋制和鍛造加工。常用的加熱設備有加熱爐,如連續式加熱爐、室式加熱爐等。在加熱過程中,要嚴格控制加熱溫度和時間,避免鋼坯出現過熱、過燒等缺陷。
熱軋:加熱后的鋼坯進入軋機進行軋制。軋機由多個軋輥組成,通過軋輥的旋轉和相互作用,對鋼坯施加壓力,使其產生塑性變形。在熱軋過程中,通常會經過多道次的軋制,逐漸減小鋼坯的厚度,增加其長度和寬度,同時改善鋼材的內部組織。每道次的軋制壓下量根據鋼坯的材質、規格和產品要求進行合理控制。熱軋后的鋼材基本形成了所需的大致形狀和尺寸,但表面質量和尺寸精度還需要進一步提高。
鍛造:熱軋后的鋼材經過初步冷卻后,送入鍛造設備進行鍛造。鍛造過程主要是通過沖擊力或壓力,使鋼材在模具中進一步變形,以獲得更致密的內部組織和更精確的形狀尺寸。常見的鍛造設備有空氣錘、摩擦壓力機、液壓機等。在鍛造過程中,要根據產品的形狀和尺寸設計合適的模具,并控制好鍛造的壓力、行程和次數等參數,確保鍛件達到規定的質量要求。
熱處理:鍛造后的鋼鍛件通常需要進行熱處理,以進一步提高其力學性能。常見的熱處理工藝有淬火、回火、正火、退火等。例如,淬火可以提高鋼的硬度和強度,回火則可以消除淬火應力,提高鋼的韌性和塑性。通過合理的熱處理工藝,可以使鋼鍛件獲得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,滿足不同應用領域的要求。
表面處理:為了提高鋼鍛件的耐腐蝕性、耐磨性和外觀質量,通常需要對其進行表面處理。常見的表面處理方法有電鍍、噴涂、磷化等。電鍍可以在鋼鍛件表面形成一層金屬保護膜,提高其耐腐蝕性;噴涂可以涂覆各種顏色和性能的涂料,起到裝飾和保護的作用;磷化則可以在鋼鍛件表面形成一層磷酸鹽薄膜,提高其耐磨性和潤滑性。
質量檢驗:在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,都需要進行嚴格的質量檢驗。檢驗內容包括鋼鍛件的尺寸精度、形狀公差、表面質量、內部組織、力學性能等。常用的檢驗方法有卡尺測量、千分尺測量、三坐標測量儀測量、超聲波檢測、磁粉檢測、金相分析、力學性能試驗等。只有經過檢驗合格的產品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或入庫發貨。
包裝入庫:經過質量檢驗合格的鋼鍛件,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包裝。包裝方式通常有木箱包裝、紙箱包裝、托盤包裝等,以防止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受到損壞。包裝好的鋼鍛件入庫儲存,等待發貨給客戶。